轉自網路..
龐統,字士元,東漢末年荊州襄陽人。時人將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諸葛亮稱為臥龍(或伏龍),龐統則稱為鳳雛。諸葛亮一生功業評價
,後世讚之不絕,然而對與之齊名的龐統卻相對缺乏了。這固然與龐
統年僅三十六便英年早逝有直接關係,但也和他在「三國志通俗演義
」(後簡稱為演義)中描寫的形象息息相關。那麼我們便來看看,這
位劉備集團的次席謀士,收西川的主要策劃者,他是否當得起「南州
冠冕」的讚譽,是否真如演義中描寫的那樣﹖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認識:演義本身不等於正史,小說中有許多部份其
實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在此一基本認識下,我們可以說,演義中
描寫的龐統也是烘托諸葛亮的一顆「棋子」。然而他的烘托與他人不
太一樣,別人是烘托諸葛亮的「智謀」為主,「品德」為副,龐統卻
恰好相反。從龐統正式出現,欲大展身手開始,先是表現出過高自信
致使孫權不用,後又盡廢縣事不管,在在都讓人有「狂士」的印象,
恰與孔明的謙虛成反比。之後攻蜀之時也曾對劉備說出「伐人之國而
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而在酒席中被劉備逐出,隔日劉備道歉時
又說「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的話來。這在尊重君臣倫理道德的孔
明身上是不可能發生的。最後更以「鳳死落坡東」做為鳳雛短暫一生
的餘光,讓龐統這位與孔明並稱的名士因個人的爭功、猜忌心理害死
自己。而這就更可突顯出孔明品德上的可貴之處:收川是隆中對裏早
定下的方略,孔明卻讓龐統去策劃執行,不去爭功;孔明擔心西征軍
因大意遭挫折而寫信提醒之,卻遭龐統猜忌。做為烘托,龐統真可謂
「盡忠職守」了,這情形正如同東吳的周瑜、魯肅一般,雖然非常生
動的讓諸葛亮的形象「完美化」了,卻糟蹋了這些歷史上的英豪們。
演義中龐統初展才華是在赤壁之戰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連環計」,
並且親至曹營中為說客,讓曹操毫不懷疑的將船連結起來,還沾沾自
喜。龐統初現的光彩,已經將他的智勇表現出來了。只不過演義此段
只是羅貫中過人的才華,他將史上記載並不詳細的一場重要大戰,以
生花妙筆寫活了,並以其藝術加工將一場大戰中的智鬥、武鬥寫得活
龍活現,讓人相信那就是真實的。可惜史上的記載中龐統並沒在赤壁
戰中出現,船兒們更是曹操自作聰明連結起來的。「連環計」只是羅
貫中驚人的創造罷了。龐統開始正式踏上仕途是在劉備手下任官。一
開始龐統只任一小小縣官,這與諸葛亮一出山就被劉備託以大任大不
相同,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龐統原先是有意在東吳發展,沒想到龐
統本身放蕩不羈、過於自信,且又其貌不揚,不為孫權所接受,原本
對龐統之才極為重視的魯肅只好介紹他到盟友劉備集團去求發展了。
更沒想到劉備對這位名齊臥龍的鳳雛龐統也因「貌醜」而不太能接受
。為了顧及介紹人魯肅的面子,便安排龐統縣官的職務。演義上有因
此劉備派張飛、孫乾向不理縣政的龐統問罪一段,由此引出龐統半日
辦妥百餘日公事,張飛敬服並向劉備推薦一事。只是正史上僅記載龐
統因此被罷官,是魯肅知悉後再作書薦之,孔明按察四郡後回來聞之
,亦力薦之。劉備與龐統一談,也瞭解了龐統果真具備驚人才華,立
即任用為治中從事,不久更升為軍師中郎將,在參謀部中,僅次於孔
明。倘若龐統為東吳所用,那麼三分情勢也許有變,收川之事更不可
能如此「順利」。
孫權知道劉備入川的主要策劃者為龐統時,心中不知有無悔恨之情﹖
不用龐統,肯定是東吳的重大損失。由此可知,「不可以貌取人」真
是千古明訓,而領導者更不可一時意氣,錯失人才,否則損失只怕難
以估計。
龐統一生的功業,可說是都集中在「取西蜀」上面。是龐統在劉備與
法正面談後猶豫不決時以「宜從權變、逆取順守」的道理來堅定劉備
的決心;也是龐統在劉璋開始對始終沒攻打張魯的劉備懷疑時即時獻
策以解危機;最後更是在攻打雒城時為了計誘雒城守將張任不惜以己
為餌,成功地捉到張任,但也因此身中流矢,竟然就此結束了他僅僅
三十六歲的短暫生命。我們就依上述三件龐統最值得一提的事件,來
談一談龐統的才幹。在法正勸劉備取西川前,取西川一事早已成為國
策,對劉備來說,這是必要而且無庸置疑的,那劉備還為何會猶豫不
決呢?在此之前,孫權也曾對西川發生興趣,但最後卻因劉備的「求
情」使得孫權不得不取消計畫。倘若劉備取川,勢必難以對孫權解釋
,此是其一,但東吳此時仍處於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劉聯盟仍是必
要的,孫權縱然心有不滿,也還不至於太表面化,只要留守荊州之人
能多加疏通,此事雖難卻還可解。真正讓劉備為難的事,卻是這樣做
會危及他多年辛苦建立的「仁義」名聲,「仁義」就是他的招牌、他
的基礎,若為了收川而使仁義之名受損,值得嗎?龐統就是在瞭解了
劉備的難處之後,特地以「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
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息藇,逆取順守,湯、武之道
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
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來堅定劉備的決心。這番話不但解釋了
劉璋有可取之道,將亂世宜從權變之義解說的極正確,同時又舉出古
代名君相似的例子,說服力極高,並且將負信損義的解決方法也一併
提出,使得劉備大是恍然地說「金石之言,當銘肺腑」,下定決心要
取益州了。事實上以孔明之智一樣也想得出這套道理,但為何會由龐
統提出﹖筆者以為這是兩人個性思想上造成的。孔明素以謹慎小心出
名,而其儒家傳統的忠君報國、忠孝仁義思想更是顯著,使得孔明以
興漢為志向,而選擇了劉備。龐統則不同,其性不羈,並且觀其原本
欲投東吳一事,便可知龐統的「正統」觀念並不重。兩人智力在伯仲
之間,自然就由龐統先提出此論了。由此論便可看出龐統在洞察力及
組織力上的與眾不同,他能在難題上以另一種角度切入觀察,總結歷
史上的例子,提出因應解決之道,的確有他的一套。
提到龐統洞察力與組織力的高超,還可以拿龐統獻三計一事來說明。
當劉備一行至葭萌關後,就不再北上攻打張魯,反而駐守不進了。在
此期間,劉備「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始終抓緊民心不
放,這對日後攻劉璋甚至治蜀均有其影響。此時孫權感到受騙,派人
將嫁給劉備的妹子接回去,差點連當時尚年幼的劉備長子阿斗也被帶
回東吳當人質了。幸賴趙雲護幼主在前,張飛接應在後,阿斗還是奪
回了。劉備便以此為藉口,暫緩攻張魯。後來大概劉備收買人心奏效
了,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發覺情況不對,向劉璋告了狀。劉璋一時
難以決定,只下書要楊、高二人監住劉備,卻沒想到消息讓已投靠劉
備的法正知道了。法正立即通知龐統此事,而龐統也真不愧是龐統,
能立即規劃出上中下三條計策:「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逕襲成都
: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
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鄉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
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
,徐圖進取:此為下計。」同時還提醒劉備「若沈吟不去,將至大困
,不可救矣」,要劉備儘快下決定,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劉備則認為
「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我們想討論的不是中計的實行結果如
何,而是要討論龐統的上計與劉備的上計(即中計)到底孰優孰劣﹖
就政治上來考慮,劉備入蜀時間畢竟不長,縱有恩惠於民也限於駐地
,以劉備處處抓緊民心的做法來說,當然希望先花點時間做做「安民
工作」,況且劉備此舉背負著遭人以「背信忘義」譴之的危險,自然
更冀望民心的支持了。尤其他更希望利用雙方對峙的時候,做做「策
反歸正」的工作。此一方法收到了相當成效,吳懿、李嚴等蜀中重要
軍團領袖或直接投誠,或戰敗歸降。此事除了敵我力量的消長外,更
影響到雙方部隊的士氣。但是此計是否有其不足之處呢﹖就軍事觀點
來看,龐統的上計則確實是上計,日後不是有孟達歸魏後又謀反叛變
,卻因司馬懿部隊猛然兵臨城下,使得軍心潰散,不出幾日就兵敗城
破而被擒斬首一事嗎﹖若劉備能採用上計,在劉璋還沒有心理準備的
情況下祕密行軍至成都,在出其不意的情形下,劉璋幾乎只能不戰而
降而已。縱然劉璋不降,然而軍心已潰,只要配合法正、孟達的政治
攻勢,爭取原本就對劉璋沒什麼支持度的文臣武將加入,再配合荊州
後方的接應,劉璋再倔也不得不降。龐統此計絕對有資格稱為上計,
只不過劉備個性上較近於孔明的謹慎,加上以民心為先,自然就會選
擇中計了,若換做曹操或孫權,那就該是選擇上計以收奇功了。不論
是那一計,其實都展現出龐統多方面觀察、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最後龐統提醒爭取時間這件事,確實顯現了他判斷力的高超,在謀蜀
事跡未敗露,劉璋舉止未定,而僅止於懷疑時,立即攻擊或退走,均
可收奇效。所以,我們可以說龐統在運籌帷幄方面並不在三國其他將
帥之下,甚至比之張良、陳平也不見得遜色。
最後,就該提到攻雒城之役了。在演義中,雒城是由諸葛亮主導所攻
下的,龐統早在前往雒城時在落鳳坡遇張任埋伏遭亂箭射死了。後來
張任被孔明設計活捉後不降被殺,雒城另一位守將劉貴則被張翼所殺
,雒城便落入劉備手中了。第一流的人物竟死於二流人物張任的埋伏
,實在令人遺憾不已;而龐統死於落鳳坡前的種種徵兆,那就讓人感
到演義中顯而易見的「天命」太氾濫了,把書中描寫的龐統在傳統道
德要求上的缺失引起的悲劇歸於天,未免太偷懶了,這時這樣的描寫
也只是羅貫中的藝術寫作,離史實有段差距。劉備在攻向雒城前,已
經吸收了幾個蜀地部隊,一路上尚稱順利地打到雒城。沒想到在此戰
略要地上遭遇了攻蜀以來最強烈的反擊,那就是張任為主的部隊,縱
然黃忠、魏延英勇難敵,龐統、法正智計過人,卻也一直擺不平雒城
的張任。這時劉備為了增加己方的實力,並且確實鞏固荊蜀之間的地
區,下令要留守荊州的預備軍入川接應,並分路合擊,以瓦解劉璋欲
合圍斷劉備後路的企圖。同時龐統亦策劃了誘張任之計,親自做餌。
張任果然上當,然而張任也非等閒之輩,他下令以箭雨還擊,雖然最
後仍是被擒,卻將劉備攻蜀的首席參謀給射死了。這位年僅三十六歲
的青年俊秀,還未能充分發揮其才幹,就賚志以終了。龐統非但沒中
張任埋伏,反倒是計擒張任的策劃者,攻下雒城,該記龐統首功。他
的身死,不但可惜可憐,還間接造成失荊州、匡復大業不成等後果。
相信諸葛亮日後獨自支撐蜀國大事時,一定會懷念這位與他並稱,又
是老朋友的龐士元吧﹖!
話又說回來,龐統之死真有這般大的影響嗎﹖簡單的說,龐統若不死
,在劉備得益州後,不論孔明龐統誰守荊州誰守益州,至少荊州主政
者不會讓孫劉聯盟不斷地惡化,導致關羽那樣極悲劇性的丟了荊州,
還落個身首異處的結局。荊州能守住,孫劉聯盟能繼續,那麼諸葛亮
的隆中對已完成一半了,以孔明治國治軍之能,不用太久富國強兵之
境就可達到。國內整頓好後,等待適當時機,荊州兵由龐統領之,漢
中軍由法正統之,孔明留守以防東吳的蠢動。這樣去實行隆中對兩路
齊進的策略,匡復漢朝完成統一是完全可能的(當然皇帝誰做那另當
別論)。可惜龐統死後,孔明為了安撫益州沒再回荊州去,劉備又屬
意關羽守荊州,孔明明知關羽非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但在劉、關、張
三人特殊的關係面前,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後關羽終於因為個
人因素搞丟了荊州,縱然孔明真有斡旋天地之能,卻再也克服不了客
觀情勢的不利了,龐統之死影響之大由此可知。
司馬徽(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兩人都未出仕,然而他們極其優良的智謀
卻已被善於觀人的司馬徽看出來了。只是司馬徽這話也不完全對,以
劉備集團來說,欲安天下就一定要兩人皆得方可,獨木難支大廈,兩
人個性相差甚多卻又可以相補,實在是一對「最佳拍擋」。可惜龐統
早亡,沒能讓後人看到龍鳳並翔的奇景,臥龍獨飛,實在是太孤寂、
太無助了。
P.S:龐統在落鳳波被誤認為劉備...被亂箭射死的